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

整理过去摘录书里的段落句子,随笔写一些想法,发出来是一个记录也是一个分享。

引用内容摘自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。

“你从没试过,”她叫道,“怎么知道不喜欢。”

曾经是个小固执,吃蟹不蘸醋,直到我爸说:“你可以试了说不好,但一定要尝试。”当时还是坚决不蘸,但这句话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。现在,不敢说自己是个迷恋尝试的人,却能够说是头脑开放,愿意考虑各种“不现实”的可能性。原文的话可以引申成“你从没想过,怎么知道可不可行。”工作后,在一次次被怼中发现更优解,激活了这个种子,于是真正相信“最优”结论很难来自个人,而需要汇集多个头脑的智慧。

山上的生活给人一种至高无上之感,一种遗世独立,甚至统治之感。在那广阔的空间里,你可以孤身一人几小时畅行无阻,漂浮在松林、灌木和岩石的海洋。那是无边无际的静谧,使人沉静,在它的广袤面前人类显得微不足道。

人们共同或者独自做出的那些决定,聚合起来,制造了每一桩单独事件。沙粒不可计数,叠压成沉积物,然后成为岩石。

我曾一千次被叫黑鬼,以前我笑过,现在我笑不出来了。这个词没有变,肖恩说出它的方式也没有变,只是我的耳朵变了。它们听到的不再是其中的玩笑。它们听见的是一个信号,一种穿越时间的召唤,得到的回应是一种越来越坚定的信念:我再也不允许自己在一场我并不理解的冲突中首当其冲。

好奇心是一种奢侈品,只有经济上有保障的人才有权享有。

精力有限。将将温饱的窘境让人花更多精力在提高生活品质,将将handle职能范围内的现状让人花更多精力把本职工作做好;然后可以有空余去关心更“非刚需”的事情。最近上手新工作,感觉面对一片开阔的沙漠,不知如何迈、往哪儿迈出第一步:是先看文档,先和人聊,先熟悉业务,先熟悉指标,还是索性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开始?决定工作时间解决问题,业余时间熟悉“虚”的、暂时不知有什么用的,但不知何时就能派上大用场的背景知识。

“我能在风中站稳,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,”我说,“风就是风。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,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。它们没有区别。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。”

“我只是站着,”我说,“你们却都降低身体,试图弥补,因为高处让你们害怕。但蹲着走和侧身走并不自然,这样反而让自己变得脆弱。如果能控制住恐慌,这风就不值一提了。”

有次爬上北京某个四合院的屋顶,满脑子想着瓦片松动自己跌落的场景,于是俯身拱腰、蹑手蹑脚。一方面认为小心翼翼让人即使摔倒也不会太严重,而大大咧咧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,于是纵容自己的小心翼翼;另一方面客观分析,有什么恐慌的必要?是,恐慌反而让你脆弱。

“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。”他说,“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《卖花女》。想想那个故事吧,塔拉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如炬,声音洪亮,“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。直到她相信自己。那时,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。”

主观上,如果内心足够强大,自然没有理由再通过打扮来获得自信。客观上,人本能喜欢“漂亮人”。除非打扮的收益,不如精力花在其他地方的收益来得大,那确实应该选择后者。

我把自己交给大学,就像把树脂交给雕塑家。我相信自己可以被重塑,思想彻底改变。

把自己交给组织,交给家庭,交给值得相信的人。我认为过去很大一部分幸福感的来源,是从关系中得到的正反馈,包括和自己的关系。

精神崩溃的问题在于,不管你崩溃得多明显,你都会不以为然。你会想,我很好,所以我昨天连续看了二十四个小时的电视又有什么关系呢。我没有崩溃。我只是太懒。我不知道为什么认为自己懒惰比认为自己陷入困境要好。但那的确更好。不只更好:那至关重要。

抽离出来。让别人看看你,和别人说说你的想法,不要闷罐子期望靠自己一个人走出来;即使能,也需要几倍的时间。我常让自己不带感情地旁观自己,即内观,但能力尚浅,常常为了实现云淡风轻,同时关闭了热情拥抱的能力。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Twitter picture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