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完了《一往无前》,没有想到看别人的创业故事能几次让我激动地热泪盈眶,更加坚定了自己躁动的、不甘平淡的内心。
千头万绪。
其实并不太清楚小米的创业史,也没有关注过雷军个人。所以当深入读到小米的创业史,颇为感叹。将卓越网卖给亚马逊后一年不愿意上卓越,结束金山后一身叹息转型投资人,两年后耐不住心里对手机的热爱,再次下海创业,再次创业,一次又一次轻而易举地一个个将业内顶尖人才招致麾下,这TM也太顺利了。对商业逻辑的累月洞察、不安分渴望大成的性格、过往经验和历炼形成智慧、时代机遇适时造访——起飞好像是挡也挡不住的事情,过程里的艰苦只是冲刺路上一捅就破的蜘蛛网。
好的产品是自带传播力的。
一部手机的零配件来自上百个供应商,一家断档就全面缺货。
网上有人说小米搞饥饿营销,销量都是自己的炒作。为了告诉大家小米手机的销量是真实的,我们在现场把小米的支付宝余额投屏给大家看,当开始开始销售手机后,有十几秒数字都没有动,吓得工程师一身冷汗,最后数字开始动了,6分多钟后定格——当日额度售罄。原来一开始的十几秒是用户填写收货地址花的时间。
在印度市场特批的50万部小米手机因战略决策失误,在3G和4G的更替阶段仅给手机配备3G网络,使这批手机注定只能使用1-2年。每月几千的出货量,继续下去几年也卖不完。这时,发达市场的手机更新周期已经过去,只能全球范围跑遍欠发达、还没有开始更新周期的市场。这个销售任务被交给海外市场销售经验丰富的宋涛,最终以最小化损失、库存全部清完、顺便搭建了一支海外销售团队的成绩顺利完成。
因为放权给国际部处理本地法务,小米在某个销售合同里签下了“当经销商收不到零售商的货款,小米将进行保底支付”,这句话让小米损失了600万美元。小米回收了国际业务的法务权利。
要么在市场看好你的时候保持极度地冷静低调,用速度解决问题;要么融到花不完的钱,不怕股份摊薄。
小米出现的几个看似偶然的问题,其实是技术沉淀不够、组织结构不完整、系统型不足的表象。团队对新趋势的判断能力、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以及最终的交付能力,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都有些掉队。
从诺基亚来到小米,她感觉从一个井井有条的地方来到一个“什么都缺”的创业公司,什么问题都要自己推动去解决。
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,当暴露在波动性、随机性、压力、风险和不确定性中时,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。
我认为作者执笔还是略带追捧的。
但是刮去浮在表层的装饰,你仍然可以体会到这家企业发展过程里的精彩和实在。
虽然小米一直在追求极致,但显然它对极致的苛刻远不及苹果。阅读过程里,我屡次回想自己去过的小米之家,对比书里说请来苹果御用设计师设计深圳小米之家,要求如何地精益求精,我不十分认可。
但毕竟这是一家十年的年轻企业,快速成长必须与包容共存,可喜的是你看到它肉眼可见地在变化、更健康俊俏。
《反脆弱》里塔勒布写道
风会吹灭蜡烛,却能使火越烧越旺。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,你要利用他们,而不是躲避他们,你要成为火,渴望得到风的吹拂。